时 间 记 忆
<<
<
2011
-
5
>
>>
日
一
二
三
四
五
六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最 新 评 论
最 新 日 志
最 新 留 言
搜 索
用 户 登 录
友 情 连 接
很喜欢安妮的
[ 2007-5-3 11:57:00 | By:
水色
]
安妮宝贝-----《莲花》笔记两篇
一篇 [文字:西兰]
周末的时候去了一下书城,就是为了看《莲花》。我想安妮她是会写一本这样的书的。读了之后才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被她言中,剩下的只是默认。写作与畅销的关系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。就我个人来说,畅销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认可。如果不然,我们也不会惋惜很多好作品生不逢时。伽达默尔关于权威的解释,认为同样适合于热销书:那就是不在于是否权威,而在于人们的理解。
在这个假可乱真的时代,依然有些事情是可以自明的,就是我们是否已被触动,这无法自欺。
一 一个定位
从《告别薇安》到《莲花》,安妮一直是在寻找的,无疑,现在她得到了答案。而且更为笃定,更为明朗,包括宿命与哀伤。我想如果安妮的文字再行一步,就触碰到哲学。事实上,《莲花》对生死的参悟,对生活形式的探询为线索,已经是本完好的人生哲学。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,哲学的高度,就是对文学作品最高的定位,但至少我个人是这样以为的。
安妮的反思,自觉,是最为可贵的。有一点我可以确信,即便不是作家,她也必定是一个有思想的特立独行的后现代。此存在,为克尔凯戈尔所言之存在。
二 安妮-存在
假如按一个按钮,就可以没有痛苦的死亡。这是对生最好的置疑。西藏,墨脱,与现代都市生活看似背离,但当安妮带着现代性步入其中的时候,我们将看到,有些东西,并未远去。它并非背道而驰,而是在原地等待旅客的反思。比如对安静的渴求,对圣洁的渴求,对人与人的渴求。当人与人不约而同,当情感变成利益的砝码而人们乐于遵循此道,我们是不是集体束手就擒?聪明的人,更懂得什么是财富。简.爱这样说道:如果环境和自尊心需要,我可以一个人生活。而我天生有一个内在的宝库让我能够活着,我不需要出卖我的灵魂去换取幸福。那样的生活我也不愿涉及!
聪明的读者,并不需要过多地追寻安妮的下落,她已经最真实地存在过,她无时不刻不在用心发声。安妮说,只要以同样绝望的姿势阅读,我们就能彼此安慰。我想,此种绝望,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,是不被任何虚幻幸福的假像所蒙蔽的绝望。而后我们更清晰该何去何从!
三 墨脱-一个隐喻
昆德拉有一段对庸俗这样的解释,人们通常划一个圈,去规定了什么是庸俗。安妮是勇敢和真诚的,似乎在向人们呼喊,忘掉可笑的不必要的耻辱感。在此我们不妨一起回忆,人的一次又一次起落。
而除了这一具渺小的肉身,我们的灵魂无可凭借。且不说安妮是不是要有意反映一种时代精神,更不说,时代精神是先发的存在还是后发的解释,都已经证明:这本书是严肃而认真的,和当下诸多应时的小说不能等同。
庆昭忍着脚伤走向墨脱,一如终生以血淋淋的双脚奔向生之蜃景,抑或是圆满的地平线。墨脱,莲花隐藏的圣地,它象征着人生的真谛,不只是现实中的幸运的苦尽甘来,更是心灵历经艰苦的自省所能达到的清澄。
四|一个回答
关于情节,书评如果赘述过多,那一定是愚蠢的,因为,除了作者本人之外,没有人再能描绘更如实的情节。看过的,不需要赘述。没有看过的,赘述仍属多余。只有看过的,才懂个中细节。
一个回答--是在安的夜游园里看到的。也许这并未引人注意。有一个读者问安妮,她的书会不会破坏了圣地的清静,已经有很多读者看过此书后要前往西藏。
安妮一定有一份自明而清晰的答案。但我确有一个很明确的看法:圣地是在心中而并非地图上。如同安妮开始所说,虚构,超越现实,涉水而过;更何况,当我们产生了前往圣地反思自身的热望,我们已然圣洁。
另一篇 [文字:蓝远]
一
阅读《莲花》通常是深夜,间断的读书方式使人精神涣散。于是花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去阳台坐下。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。不连续的静坐思索,孑自忘记羞涩和幽怨。文字在大脑里绽开沉淀,溢出一个花粉一样鲜嫩的模。
二
人们无法用功利理性的话语去评价自己喜爱的作者。进步与陈旧,精致与刻板。人们似乎算不出内心配比给她的精确的比例。
三
欣喜看到书中的写作者的角色,她的性情脾味在字里行间藏有端倪,他将猜测的真实性夸张放大,无限制地美化她的冥想之花。
四
《莲花》是倒立的流沙漏斗,口径由下往上渐渐光滑变细。七年的时间里,一部分人被过滤掉。此处是跟随者道路上最窄一段,集结了她发出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杀伤力的光热能量。她用至善自我的方式威逼清除一部分心力不健的追众。
五
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光明已谢,是否会前往另一个地方?
黎明时分他睁开眼睛,侧身关掉台灯,伸直双腿,用双肘支撑身体。他被耳朵里激越亢奋的军鼓声震醒,严重睡眠不足至使瞳孔张缩迟缓无力,目光环视四周,书籍凌乱。大堆计算机丛书,两本手抄本的外国小说------露西·蒙格玛丽的《艾凡里恋歌》,保罗·科尔贺的《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》,还有精装本的《莲花》,他阅读最多的是《莲花》。
他觉得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练准确,细细翻阅的时候仿佛能听到另一思维里陌生的声音在耳边轻声念诵。他并非作者,平日里专注数字计算,但对她的文字始终有深重沉溺。若似立于没有尽头的堤岸之上,他眼前的河面上不断浮现各种迥异的生命形态,他与他们之间的空隙潮湿而宽阔。
六
她说:一个完成了自我终结的人,将清除干净所有他对万事万物的眷恋之心。
他赶在天亮前去街上跑步,亦会遇见失眠或早起的行人,昼伏夜出的人无比贪恋晨曦将至的时间。在这一刻里,气温降回到最低,光明和黑暗体积均等,世间所有命运相悖的物体全部静止在一个圆形的最高点。回归与出发点这样接近。他们在这里被隔开蓄势待发。时辰一到,轮盘转动,万物顺从轮回引领。从暗处苏醒过来的人群接迎白昼,夜间行人关上房门,因为内心朴善,于是拒绝光。
七
她说:写作是一种被沉痛的力量压抑住的自由。
我曾希望在阅读《莲花》时不经意间猎获些许隐秘,这些隐秘是安在叙写《莲花》时的幻觉。它们被她在遣词造句和啜句成章后被遗忘但却真实存在。这是一个读者在读一部自我的小说时应有的自省。《莲花》是一个简单的故事,它源于一次危险切实的行走。这也即是它优于安以往的任意一部书的原因所在。她目睹了自己超脱的盛开,于是在序言中写到:它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,我知道自己已与以往不同.
八
偏爱《莲花》如之前的《二三事》,根基于真实事件的小说不会在历久弥新的过程里被淡忘。犹新记得少年时初读安,那一季单刀直入的切痛,手,眼,耳,喉的皮下组织俱被破坏,全身的筋络纹理撇弃重铸。直至今日,漫长晦涩在逃的心灵旅程终于停滞下来。因是这次阅读,他看到崭新鲜活的内腑。
阅读全文
|
回复(0)
|
引用通告
|
编辑
标签:
安妮宝贝
上一篇:
咖啡 烟 酒
下一篇:
不喜欢的结局
发表评论:
昵称:
密码:
(游客无须输入密码)
主页:
标题: